摄影本就是玩弄光影的艺术形式,如果你学会了如何控制光线,那拍出来的照片大抵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在知道了传感器的“性能局限”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学会如何“控制”光线。
主动选择合适的光影范围
简单来说,由于传感器的性能问题,我们在“记录”某个场景的光影层次时,总是无法记录完全,而拍照设备能够覆盖的光影范围,我们就称之为“动态范围”。
传感器的记录范围是有限的
既然动态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就得好好去利用。利用的方式有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的方式是通过补光减光以压缩眼前场景的明暗比,以达到所需细节能完全被相机记录的目的,只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费钱,一般只用于专业摄影;另外一种消极的方式则是主动选择最合适于表现主题的光影范围,即使其他部分细节没有能完全记录下来,也无碍于基本主题的表达。而这种方式,就是手机上最为常用的曝光技巧了。
主动控制范围的方法
所谓的“主动选择合适的光影范围”,其实就是控制好“曝光”,也就是控制好ISO、光圈、快门时间这三大曝光要素了。如果还有朋友不太明白这三大要素是什么东西,可以看下面的一段注解。当然,了解的朋友跳过就好。
曝光三要素
ISO代表的是相机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ISO越高,在同等条件下相机能够捕捉的光线越多,照片也就越“亮”。光圈是镜头上所开的一个孔。“孔“越大,那么进入的光线就越多,照片就越亮。快门时间则是传感器持续记录光线的时间。快门时间越长,则照片越亮。
如果拿人眼作为类比的例子,那么ISO就相当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数量,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捕捉到的光信息就越多;光圈就相当于瞳孔的大小。瞳孔越大,单位时间内进入视网膜的光线就越多,所以人眼一般在阳光强烈的时候会变小以减少摄入视网膜的光线;快门速度,姑且可以理解为眼皮一闭一睁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则进入人眼的总光量就越多。
这三个参数共同限制了能够进入照相系统的光线强度,所以绝大部分学习摄影的朋友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如何配置这三者的关系。但在手机上来说,大部分人采用的都是自动曝光模式,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测得要拍场景的光线强度,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自动计算出合适的三个要素,并不需要人亲自动手。
而且手机摄像头一般采用的都是固定光圈,所以一般算法决定的也就是ISO与快门时间的组合。虽然自动曝光模式简单易用,让每个人都能够顺利得拍照,但实际上自动测光模式也有着先天的缺陷。
愚蠢的自动测光模式
如果要弄清楚自动测光模式的问题,我们就要从最基础的测光过程来理解。摄影是记录光线,而这些光线则大多是从被摄物体上反射过来,这些物体里有像“雪”这样非常白、反射率很高的;也有像“煤炭”这样很黑、反射率很低的。两者的反射率不同,所以人眼所看到的灰度也就不同,但是测光算法却是一个固定的黑箱,它只能够依照测得的光线强度进行一个固定的还原,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
18%中性灰